杨早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
夕花朝拾
歌舞厅的诞生,与音乐茶座一样,起初都源于接待外宾的“对外”需要。如果仔细调查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城市日常生活的变化,那么此种“对外”绝对是若干新事物生发的重要缝隙,不过在广东这里,种种外来文化的输入却又多了“香港”这层滤镜的渲染。相比纯粹的外来文化,经过港式发酵的文化显然更适合本地人的胃口。
此时进入广东的,正是70年代在香港大行其道的“的士高”(Disco)舞曲。广州东方宾馆又一次先拔头筹,率先办起拥有现代灯光音响设备的的士高舞厅,随后便在广东各地推广开来。相比音乐茶座及其他歌舞厅对乐队与驻唱的需求,的士高舞厅只需一套唱片播放机即可,推广起来自然更为轻便迅速。
的士高直接、激烈的身体动作让无数青年为之痴迷。每晚激烈的舞曲中间,有心的播放者还会插播一段舒缓的音乐,这便成为青年人的“沟女”时间。因此尽管此时拉丁舞、交谊舞等也纷纷出现在舞会中,但跳的士高却是广东青年人群中的绝对主流。
1984年10月24日,《人民日报》刊登了陈残云的《南大门风光》一文,这位广州作家在其中表达了对的士高的态度——
我们坐在舞池边喝着冰水。我问黑丁:“是不是精神污染?”他摇头笑着说,“不是。”……我不喜欢舞场里混乱的灯光和刺耳的音乐,坐不多久我们就走了。我们老年人的生活情趣,和青年人颇有点距离,但我们不宜以老年人的感情、爱好和欣赏习惯,强求年轻人。
尊重青年,这是许多80年代人的一种集体意识。因为在他们眼中股票杠杆交易平台,青年人代表着明天,而明天,终归是更好的。
发布于:广东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实盘配资app_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_国内可靠的实盘交易配资平台观点